厦门网讯 (文/厦门日报记者 吴晓菁 图/记者 张奇辉(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人才是推动海洋产业发展的关键。昨日,作为2023厦门国际海洋周的重要配套活动之一——厦门市首届海洋产业人才发布会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B3馆主舞台举办。
发布会介绍了海洋产业人才评选过程,公布了2023年厦门市海洋产业领军人才及优秀人才名单,并向其颁发证书。此次发布会还邀请专家组代表、领军人才代表、优秀人才代表等6人,共同探讨海洋产业发展和海洋人才建设,通过“面对面”对话交流,形成良好互动。
厦门市海洋发展局表示,此次组织海洋产业人才评选工作,是为了更好推动人才队伍在促进海洋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现代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打造新时代海洋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原国家海洋局规划司、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厦门市委组织部、厦门市发改委、厦门市财政局、厦门市人社局领导以及海洋专家组、产业联盟执行主席单位、各涉海单位约100人受邀参会,共话厦门市海洋产业人才发展。
据悉,本次厦门市海洋产业人才评选工作从今年9月正式启动,经申报预告、单位推荐、专家评审、审核查重、组织会审、集体研究、公示认定等七个环节,从厦门市涉海企业、高校院所中评选出首批30名海洋产业人才,并对入选人才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和科研经费支持,旨在着力引导海洋领域本土人才培育,促进专业人才来厦创业就业。
下一步,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将进一步发挥海洋产业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助力海洋高新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和海洋产业领域关键技术、前瞻性课题研究。同时,也将总结此次评选取得的经验,进一步优化调整评选实施细则,更多地为海洋领域高端人才助力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政策、资金保障,打造新时代海洋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体系,更好发挥人才队伍在促进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现代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江斌:厦门金达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曾获“闽商建设海西突出贡献奖”。26年来,带领金达威不断发展壮大,并于2010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目前在国内外建成7个研发生产基地,成功打造多个领先市场的海洋生物制品。主要产品辅酶Q10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维生素D3产品填补国内规模化生产空白,强化国产维生素A行业市场地位;功效优异的NMN、维生素K2等多种膳食补充剂新产品全面进入市场;基本完成公司营养健康全产业链布局。
●张文海:安井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总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以鱼糜制品为主的速冻调制食品研发及生产相关工作。近年来参与多项涉海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工作,其中主持完成市级科研项目2项,发表研究性论文35篇,其中SCI期刊论文16篇,申报专利40余项,发明专利署名前三16项,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3项。积极推动智能制造工厂建设,获智能制造成熟度评估三级认证,并入选工信部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实现该方向速冻鱼糜制品行业零的突破。
●谢晓君: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任厦门双瑞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积极推进七二五所相关科技产业在厦门地区布局,目前七二五所已在厦形成1个总部公司、3个研究室(中心)、4个产业公司、1个检测中心的总部经济格局,作为首家央企取得厦门火炬“总部企业”资格认定。谢晓君积极参与七二五所涉海涂料产业发展现代化管理,涂料产业公司随“中国重工”在主板上市,成为“厦门市海洋新兴产业龙头企业”。
●江朝钦:厦门欧米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程技术总监,高级工程师,厦门大学硕士生企业导师。擅长精细化工和生物医药工程技术开发、设计、工业化实施管理,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福建省重点项目、厦门市重点创新项目等多个项目实施,助力欧米克实现跨越式发展。曾荣获福建省科技技术二等奖、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厦门市专利三等奖等奖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目前正主持2023年福建省重点项目“厦门欧米克生物工程二期项目”,为欧米克的发展再续辉煌。
●李仁杰:罗普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副总裁。组建集团研发团队,主持核心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搭建了研发和技术管理体系,创新性研发罗普特自主统一开放平台和图像算法核心技术,支撑集团在图像技术、智能硬件、物联网、公共安全、智慧城市、海洋经济等多个领域科技技术创新能力、持续研发能力和技术壁垒的构建。累计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2项,荣获第七届厦门市专利奖一等奖、2018年度厦门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9、2020年度厦门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22年中国测绘学会测绘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黄凌风:厦门大学南强重点岗位教授,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先后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带领科研团队开展了一系列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生物资源恢复和生态修复基础与应用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研发了国内首个海水生态浮床技术,系统提出了封闭性海湾“种-养-修复”一体化生态修复理论和食物链调控方法,推进了我国在海洋生态修复领域的科技进步,研究成果获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3完成人)、2014年度、2019年度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3、第7完成人)。
●肖美添:华侨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海洋生物医药及生物制品,重点聚焦海洋藻类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领衔的研究团队直面海藻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发速溶琼脂、琼脂糖、海藻寡糖、植物胶囊等相关高值化产品20余个,在福建省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龙头企业进行推广应用,累计新增产值超30亿元,相关成果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厦门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担任福建省水产学会和厦门市海洋与水产学会常务理事,积极参加各学会、协会工作,有力推动福建省海洋产业的发展。
●谢潮添:集美大学委员会副书记、集美大学校长,教授,博导,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农业农村部现代藻类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科学家兼岗位科学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等20余项科研课题的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六名),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名)和福建青年科技奖。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选育坛紫菜新品系8个,其中两个新品系通过国家审定,被农业农村部列为渔业主导品种,累计直接应用超过30万亩。
●洪碧红: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在海洋生物药源获取与创新药物递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项目及产研合作实施成果转化攻关等项目30多项;作为项目研究骨干获国家一类新药临床试验批件1项;曾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2),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3),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3项重要发明专利成果,已在厦门企业实施转化,产研合作正向获得新药证书与实现产业化的目标加速。
●刘智禹: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海水鱼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厦门)主任、农业农村部渔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厦门)主任,兼任国家水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水产学会加工专委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标准化等领域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主持编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5项;以第1完成人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5件;以第1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米乐 M6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