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Internet Deep”发布了2023年度信创产业分类排行。这是《互联网周刊》自2021年开始,连续第三年在其“Internet Deep”公众号发布信创产业分类排行榜单。该榜单分为21个子榜单,从横向和米乐M6 米乐纵向基本涵盖了信创产业的各个维度,包括信创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以及政务、交通、金融、教育、医疗等各个行业领域。详情如下:
近年来,地缘政治的动荡、新冠疫情的冲击、全球经济的持续低迷和美国“制裁清单”的逐步扩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正因为吃了技术不自主的亏,才使我们意识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是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不能在关键技术关键设备上被“卡脖子”、在核心环节上长期受制于人。
随着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达到了50.2万亿元,同比增长10%,各领域对软硬件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达56.1万亿元,2025年有望达到70.8万亿元。数字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各领域对信息技术软硬件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进一步助推国产化软硬件的替换潮。为了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中国政府大力发展信创产业。信创产业从党政信创开始,2021年开始向八大行业扩展,金融和电信行业也开始进行规模替代。整个布局形成了“2+8”,基础硬件和软件行业将迎来国产替代潮。
作为我国IT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信创产业在近年来取得了重要发展,并成为了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推动力量。在2023年,信创产业将迈入关键发展期,并将为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中,强调了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的方向。同时,他还要求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中,强调了加强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并指出推进信创产业的关键在于加强联合攻关和自主替代。他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这些讲话表明,国家推进自主信息产业的坚定意志,也预示着2023年信创产业将迈入关键发展期。通过加强联合攻关和自主替代,信创产业将不断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为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近日,国家发布《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强调了“整体”和“跨”,同时涉及“通”的概念。这意味着数字中国建设将不再是单一行业的事情,而是要在全行业范围内联动发展,共建共享。数字中国建设的目标是建立跨行业的联动机制,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在循环流通中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演进,持续释放要素价值。这意味着,在数字中国建设的过程中,各行业需要协同合作,让数据资源在流通中发挥更大作用,实现经济增长的质量提升。信创产业作为中国信息技术创新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八大行业。这个产业正在向更下游的应用场景探索,力求推动数据资源在循环流通中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演进。国产替代则是数字中国建设中释放要素价值的重要举措。
数字中国建设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跨行业的联动机制,才能实现数据资源的有效流通和利用,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自2018年以来,我国信创行业呈现出“2+8”的发展模式,并在近年来不断扩展至更多行业,演变为“2+8+N”应用体系。其中,“2”指的是党政和金融电信两大行业,“8”则是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电力等多个行业,而“N”则代表着更为广泛的应用场景。
在党政信创方面,自上而下的纵深拓展成为新的趋势。不仅部委、省、市层面进行了大规模的电子政务系统改造,而且纵向上也开始由部委、省、市下沉至区县乡镇。这一趋势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数字化转型的深入进行。
与此同时,金融和电信两大行业在信创产业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2022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我国信创行业化特征已经显现,购买力较强的行业逐渐向购买力相对较弱的行业展开,包括了能源、电力等行业。这一趋势为更多行业提供了数字化转型的机会,为我国数字化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信创产业在区县、乡镇等基层地区的落地,不仅推动了数字化转型,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越来越多的行业将加入到信创产业的应用体系中,这将为我国数字化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应用场景。
党政信创与行业信创的深度融合,为电子政务和数字化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期待更多的行业能够加入到信创产业中来,共同推动我国数字化经济的持续繁荣。同时,我们也需要在关注高层级市场竞争的同时,注重基层市场的拓展,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应用场景。
金融行业是信创替代进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头部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证券,已经基本完成了OA系统的国产替换,少数机构甚至已经实现了单轨运行,逐步向ERP、CRM等非核心业务系统的国产替换演进。目前,这些机构正在推进第三期信创试点,旨在进一步推动信创产业的发展和应用。
金融信创大单落地,引领行业信创发展。2023 年 8 月 4 日,招标网公示了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通用基础设施集成商入围采购项目中标结果,该项目采购品类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三大类,设备采购金额超 65 亿米乐 M6米乐元。入围上市公司中,宇信科技、新晨科技、神州数码、南天信息年度订单份额排名分别位列第一(30%)、第二(22.5%)、第四(15%)、第五名(10%)。
银行数智化要求逐步提升,银行数智化投入持续增长。2022 年以来,国家及地方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银行业数智化转型的支持力度,为银行数智化发展奠定基础。根据IDC 数据,2022 年中国银行业 IT 投资规模达到 1445.67 亿元,同比增长 8.3%,预计 2026年将达 2212.76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1.2%。
金融接力党政信创浪潮,引领行业信创发展。信创行业形成了“2+8+N的发展体系,2022年,党政信创向行业信创延伸,金融行业是行业信创的代表行业,推进速度较快。金融信创已在 2020 年和 2021 年完成两期试点,试点范围由大型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向中小型金融机构渗透。根据第一新声调研分析,2023 年信创产业整体市场规模预计为18710.59 亿元,到 2025 年为 33777.02 亿元,2020 年-2025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26.99%。
在电信行业中,三大运营商已经基本实现了底层服务器、整机等硬件的国产替换,2023年国产化率均已超过40%。营业厅终端信创架构陆续投产,并在各地纷纷建立了“信创实验室”,启动软件迁移适配工作,推动电信行业信创持续落地。同时,一些头部企业和机构也开始在教育、能源、交通等行业进行国产化信息设施替换试点,这标志着信创产业在这些领域也逐渐起步。
信创产业包括基础硬件(芯片、服务器、整机、外设、存储器)、基础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OA、办公软件、ERP、CRM等通用行业软件和各类工业软件)和信息安全软件四大板块。其中基础硬件处于信创产业链上游,基础软件位于产业链中游,应用软件则属于下游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
从目前我国信创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应用软件及信息安全领域比较成熟,中上游产品被国外厂商垄断的局面较为严峻。以基础硬件为例,服务器的GPU市场以Nvidia、AMD为主,CPU市场以Intel、AMD为主。
如今我国信息产业“缺芯少魂”的现状仍未改变,2020年CPU的国产化率仅为0.5%;Windows、iOS和安卓仍占据着操作系统的绝大部分市场。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数量总额为5384亿块,出口数量总额为2734亿块,贸易逆差2650亿块;如果以进出口金额为标尺来衡量,2022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总额为4156亿美元,出口总额为1539亿美元,贸易逆差仍居高位,而集成电路在“十四五”规划中被列为“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
当然,信创龙头企业已经着手打破这一局面。以操作系统为例,麒麟软件中标中国移动2022年至2023桌面操作系统集采项目,占比达70%,将为我国通信基础设施提供安全稳定的操作系统底座;截至2023年1月底,麒麟软件已与6100多家厂商建立合作,完成超152万项软硬件兼容适配。国产操作系统统信UOS目前拥有超500万国产平台装机量,生态适配突破100万,服务超过70%的党政机关、45%的央国企、65%的部委和85%金融行业客户。
与传统信息技术产业相比,信创产业更加强调生态体系的打造。行业调研显示,在基础设施的采购中,超半数的甲方企业会将信创适配兼容性作为第一因素。如果仅仅提升硬件性能,大量的主流软件无法在自主架构的处理器环境中运行,国产厂商就依然难以赢得市场。信创替代需要软硬件的通力合作,需要建立一体化的、系统的、完整的生态体系。
目前,大部分信创厂商正在加速兼容性适配认证,尤以基础软件认证数量最多。基础设施、基础软件、符合信创相关标准的三方实验室的认证已成为企业采购中着重考虑的因素。
随着“2+8+N”信创模式进入深水区,信创产业的驱动力正在由政策引导向市场需求转变。近年来信创项目的陆续落地使国产替代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得到了验证并积累了经验,甲方由响应国家信创战略转变为主动谋求自身的数字化转型,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日益发挥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金融、电信、石油、电力、交通、航空航天、教育、医疗代表的行业信创将从传统的党政信创手中接棒,前者比后者更加市场化。未来有望从政策端主导转为企业需求端主导。
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推进,信创的市场规模正快速增长,产业红利预计将会持续到2027年前后,未来五年将是“大信创”发展的关键时米乐 M6米乐期。信创已经从“试点实践期”进入“规模化推广期”,国产软硬件在各领域加速渗透、扩张,由“基本可用”向“好用易用”转变。调查数据显示,接近六成的企业已进入信创应用实践阶段,但仍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仅有极少数企业进入了全面深化阶段。
根据IDC预测,2023年全球计算产业投资空间将达1.14万亿美元,其中,中国计算产业投资空间达1043亿美元,接近全球的10%,作为全球计算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实现技术的独立自主、安全可控更加必要。
我国信创产业的发展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产业链中上游仍被海外厂商占据主要市场份额,技术和生态水平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产业竞争格局分散,头部企业在一些重点环节的优势尚不明显;市场生态尚不成熟,产品兼容性、可拓展性较差;信创人才梯队不够合理、高端信创人才供给不足;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使信创的推进节奏具有不确定性等。
但问题的另一面是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像挑战的背后总是站着机遇。近期,信创产业受到了政策和招标的共同推动,催化效应显著。除了财政部的《通知》外,国家主席习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也强调了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的重要性,这不仅突显了IT国产化的意义和重要性,同时也增强了业界对信创发展的信心。市场端的信创产业招标进程也明显加速。
以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为信创产业注入强大的推动力,AI大模型已经参与信创建设和落地。有责任心和战略前瞻眼光的企业已经扬帆起航,为保障国家信息安全、抢占数字经济产业制高点、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