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泰和大力支持下,举办了三期“企业知识产权运营与商业秘密保护”企业家主题沙龙。总结如下。
1、大多数企业家在日常经营中比较忽视知识产权,原因在于无暇顾及、m6米乐平台 米乐官方网站了解不多(最主要原因)、没出过事。其中谈到了三星的例子,三星95年至今专利申请量突飞猛进的一个主要原因是94年德州仪器在美国就专利侵权诉讼三星赔偿10亿美金,三星挨了打,才开始高度重视知识产权。
2、知识产权不等于专利,大部分人一谈到知识产权就与专利划等号,知识产权包括专利、版权、商标、域名、商业秘密等内容,知识产权在企业中无处不在,企业可能没有专利,但必定有知识产权存在。
3、知识产权从经济和财务角度,能帮企业创造价值。首先,用知识产权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可以减按15%征税(原本是25%),其次,通过知识产权申请“双软”认证,可以合理进行税务筹划,再次,除了增值税和所得税优惠,还有利润转移分配,以及研发加计扣除等作用,达到节税目的。另外,在资本市场中,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企业估值。
4、商业竞争的方式很多,比如价格战、质量战等,但是知识产权战是一种经常被忽视的商业竞争的工具。且一般的商业竞争用的是市场的手段,知识产权战用的是公权力,一旦找到侵权证据,公检法就开动起来,为你干活。
5、并不是所有技术创新都适合用专利方式去保护,比如软件(算法)、制造型企业的中试部中的制具夹具工装等。原因是很容易被仿但很难发现对方侵权。这一类就适合用技术秘密方式去保护。
6、大部分企业家对知识产权的理解角度是“保护”,保护自己的技术。但是正确的理解角度应该是“竞争”,应该用商业竞争的角度去看待知识产权。围绕自己的产品,想办法布局知识产权,制造对手侵权的机会和概率,获取充分证据,利用法律打击竞争对手。围绕现有产品布局知识产权,不是保护自己不被侵权,而是想办法让对手侵权。很多知识产权,从创新角度来讲,毫无价值;但是从竞争角度讲,意义重大。对于很多研发人员来讲,没有很大创新的技术是不屑于去申请专利的,但是从企业经营角度来讲,这种思维是要不得的,所以企业家应该把这种竞争思维贯彻到企业经营中,特别是对研发人员的管理中。
7、对知识产权而言,在某种程度上说,数量即质量。第一,围绕产品布局的专利数量越多,竞争对手在未来侵权概率越大同时他去无效你专利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越大,使其无效你专利的难度大大提升。第二,如果您侵权了对手专利,您之前布局越多的专利,就越有可能找到对手侵权你专利的线索,从而形成相互侵权局面,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状态。
8、目前知识产权行业良莠不齐,很多代理机构靠写专利案子赚钱,单纯的追求数量,而不是从企业发展和竞争角度出发,以布局思维帮企业写专利。本来一个案子可以写成的专利,硬生生分成几个去写等违背企业利益得事件时有发生。国内迫切需要一个真正从企业角度出发,结合每个企业自身特点和行业特点,个性化给企业做知识产权战略布局和咨询的服务型企业。知识产权不应该是一个成本部门,而应该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利润部门。
还有太多观点,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列举。在未来得经济活动中,知识产权一定会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如果有心得朋友,研读过上市公司招股书,里面必定有一个知识产权得专门章节。我曾经读过几个行业得代表型企业得上市招股书,消费型行业我看了茅台得招股书,里面有一个关于知识产权得风险提示,谈到茅台这个品牌其实不属于上市公司茅台股份有限公司,而属于其大股东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每年上市公司是需要向大股东缴纳品牌授权使用费得。希望各位朋友看完后能或多或少有些收获,能对知识产权有个正确的、立体得认知!谢谢大家!
作为知识产权圈内人,回答这个问题却最好跳出知识产权业内的角度的思考,提供三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阶段一,体制造富。体制内、体制外差异很大,有些体制内的人胆子大,冲到体制外,获得了财富,典型的如80年代通过“下海”捞到人生第一桶金的一批人。
阶段二,产业造富。主要是房地产和信息产业。我们国家的富翁基本都产生在2010年以前,2010年后就停止造富了(试想想丁磊、陈天桥这些人都能在30岁左右占据到中国首富的位置),因为产业已经饱和。以房地产为代表的供应链,可以看到所有的房地产公司、家电、食品饮料等消费机会都衍生于房地产,这个过程中同时伴随IT企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
阶段三,技术造富。拥有技术知识产权的人将变成富翁。未来谁拥有技术谁就可以获得庞大的收益,未来拥有技术的人将可能成为中国的富翁。
这点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大量的高校专利本来就不是冲着实际应用去申请的,拼指标,评资质才是硬需求。
而未参与到充分的市场竞争中去的高校专利,则难以期盼好的结果产出。专利、商标、版权,莫不如此
越是充分竞争的领域,越是能通过技术垄断来形成市场竞争格局的领域,知识产权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而从业者也能在其中分得一杯羹。
而从2010年代之后的这些公司,无论是菊花,粗粮,还是蓝绿两厂,都拼了命地想占据技术至高点,因为让消费者趋之若鹜的那些功能,无论是充电五分钟,通线K超广角延时摄影、AI隔空操控,都是实实在在有技术在那支撑着。
C、在做足了产能之后,产品就会输出海外进行赚取外汇,毕竟国内的市场还是满足不了厂商“日益增长的收入需要”;
D、一旦进入国际市场,就要遵守国际规则,毕竟人家也不会傻到让你随便进行贸易倾销;
E、通过B、C、D三个阶段的残酷竞争存活下来的中国企业,将具备同国际巨头竞争的实力,开始要做品牌,要进行技术输出,说白了就是,老子花了那么多钱申请了那么多专利现在就要收点钱玩玩再顺便玩死你们这些友商;
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官方的说辞是为了参与国际竞争,这个说法也没有错,只不过在我看来,任何大国的崛起都是伴随着全球扩张同步推开的,至少到现在为止并没有任何一个在仅满足国内需求的前提下实现崛起的先例,无论是葡萄也有牙或是西班也有牙,还是大英帝国或是亚美丽坚。中国当然也不会是例外,这个逻辑的起点是一国资本的膨胀将远远超过国内的需求而不得不寻找更大的市场来支撑,相信你在大学的政治经济学也有学过,只不过现在忘得差不多了,这个出处是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
统一化的市场能通过统一的法制环境来降低诉讼的成本,提高诉讼的一次性收益,而这也是知识产权目前大约只有在美国这样大的市场环境下能够玩得开的原因,欧洲各国由于地缘割裂无法形成统一的市场和法制环境,导致知识产权也没有真正玩开。以目前的条件看中国是最有可能形成与美国相比肩的知识产权市场的,如果真的还有其它类似的玩家的话,考虑到市场的体量
说实话这个话题已经超出我能回答的范围了,事实上,像经济学这类既模糊又极其复杂的模型,要预测未来三年的经济走势已属不易,而超出三年之外的预测,基本就属于占卜学才能解决的问题了。
从以上几个因素出发,如果我们相信中国的经济在前行,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迎接更广泛的竞争,那么创新欲望与竞争格局就一定会形成,知识产权的作用也会愈加凸现。
如果我们相信中国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国家,需要从中国制造一步步走到中国智造,需要转变思路发展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需要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需要技术不断进步,那么知识产权这个行业,就一定会在这个时代背景之下变成市场的热门行业,成为一个让从业者有地位,能够创富,在实现人生理想的同时施展个人抱负的行业
关注我们在“智圈”公众号(ID: izhiquan),每周1篇原创文章关注创业、IP、专利与创新等相关话题。知乎专栏:
就说价值评估这方面,也还有着无尽的进化提升的空间,不过已经有了很落地的方面,势头很好。首先要修正一下,不局限在专利价值评估上,应当放大到无形资产评估或技术项目评估这个层面。中国产业技术转型升级方兴未艾,针对新技术的创投非常活跃,风投在疯投,企业也在这个方向上积极寻找目标,收购新技术项目,有很多情况下是通过收购一家有技术的公司来达成目标。也有其他变化,比如技术入股成立合资公司等等,还有涉及技术项目的业务重组。这个情况很真实吧?这里面要做技术评估、尽职调查、技术风险评估、无形资产\技术估值等,谁能做这些?需要什么样的人做这些?有启示了吗?
截止2016年11月30日,全国各地工商局注册的经营范围包含提供知识产权服务的51185家的企业,占2015年我国新登记企业438万户的1.16%。所以说,知识产权市场竞争还是蛮激烈的。近几年国家颁布了诸多知识产权政策、战略、试点、优惠项目等,在保障创新创业有序进行的同时,大大促进了知识产权市场的持续繁荣。所以说,要对这个行业抱有希望。
本科通信,硕士法学,双证(司考/专代),ZTE中兴等企业多年知识产权法务工作,入行律所1年半,以上不是广告,只是想说明有回答你问题的基础,个人感受如下:
1、行业角色分为:企业知产法务(甲方)、知产法官/审查员(官方)、知产申请代理、知产律师、其他知产服务平台(统称乙方),其中甲方侧重知产业务管控(内外),官方不说了,乙方侧重业务营销能力及各种客户需求响应的专业能力
3、学通信会想到知产这行,一般会以双证为基础,以专利工作为导向,以知产春天为动力。如果是毕业生,如果确定放弃研发方向,不管哪个角色都可以切入,但第一份知产工作平台很重要,优选重研发重专利管理高专利风险的知名企业、官方优选、大型的有高端客户群的专利服务机构优选(所谓高端一般包括涉外,有专利撰写质量要求,有高比例的专利无效诉讼等案件),除此之外其他的知产运营平台、知产中介平台、小代理服务机构需三思入行)米乐m6官网 mile米乐m6米乐m6官网 mile米乐m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