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中国大陆)- 官方网站

从华为海思窃密大案看芯片企业如何保护知识产权?-米乐(中国区)M6 - 官方网站

米乐(中国大陆)- 官方网站

从华为海思窃密大案看芯片企业如何保护知识产权?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3-12-25
 米乐 m6中国官方网站米乐 m6中国官方网站前两天芯片行业最大的热搜新闻,要数“华为报案,海思芯片技术被窃取”的案子了。  据媒体报道,上海警方成功侦破一起侵犯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4名,该侵权公司或为尊湃通讯,权利公司则是华为全资持股公司上海海思技术有限公司。早在今年8月,海思向法院申请诉前财产保全,请求冻结被尊湃通讯及其上海、北京、苏州、深圳分公司和子公司上海尊湃通讯银行存款

  米乐 m6中国官方网站米乐 m6中国官方网站前两天芯片行业最大的热搜新闻,要数“华为报案,海思芯片技术被窃取”的案子了。

  据媒体报道,上海警方成功侦破一起侵犯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4名,该侵权公司或为尊湃通讯,权利公司则是华为全资持股公司上海海思技术有限公司。早在今年8月,海思向法院申请诉前财产保全,请求冻结被尊湃通讯及其上海、北京、苏州、深圳分公司和子公司上海尊湃通讯银行存款9500万元。

  2021年2月,权利公司原高管张某、刘某等人为牟取非法利益,在离职后设立某科技公司,以支付高薪、股权利诱等方式,诱导多名原权利公司研发人员跳槽至其公司,并指使这些人员在离职前通过摘抄、截屏等方式非法获取权利公司芯片技术信息,抄袭并运用于张某公司设计的同类型芯片上,企图以此非法牟利。

  偷取华为技术出去创业的,尊湃不是第一家,也不会是最后一家,锒铛入狱的也远远不止这一家,有心的读者可以查查历史,从90年代末期就有了,包括华为与李一男的爱恨情仇,曾经是IT业界最令人唏嘘的往事。

  前几天,钟林谈芯有一篇文章《低成本+低毛利,才是国产芯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其中写道:

  国产芯片的代差一般在一年左右,最多也就两年,因为没有真正革命性的创新。于是大家都通过追求先进制程来提升性能从而建立门槛,通过打磨芯片把成本和性能做到极致,通过供应链优化来降低成本,通过杀低价抢夺市场份额来实现规模经济。

  因此,这就是国产芯片公司的生存之道――低成本和低毛利。通过研发设计和量产规模来降低芯片成本,再通过低毛利,来封死住竞争对手的来路。

  很多公司的正常毛利率在30%左右,净利润只有7%左右,从这一点来看,这不叫高科技,只能叫高端制造业。

  相对来说,欧美的芯片公司产品毛利一般都在50%以上,我知道的几家公司毛利基本上都稳定在70%左右,而英伟达的毛利应该还远远高于这个数。

  按照自由竞争的理论,这里面一定有一些深层的原因,即欧美公司要么其产品具备“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能力”,要么就是在市场上形成了合谋垄断,不然怎么可能有这么高的利润。

  仔细看很多细分市场品类上,欧美市场确实是赢家通吃,大部分领域最多只剩下两个头部玩家占据90%以上的市场。比如CPU市场的Intel和AMD,GPU市场的英伟达和AMD,FPGA的Altera和Xilinx(Lattice只有个位数市场),手机处理器的高通和联发科,存储芯片还有三家三星、美光和SK海力士,MCU领域有点特殊,四五家公司平分秋色,也许是还没有整合完毕。

  而我们国家,每个领域少的(如CPU、GPU)有十家左右公司,多的如MCU领域有上百家公司,殊途同归,上刺刀拼价格,导致了谁都没有好日子。

  假设我们的国产芯片公司没有什么创新和突破,不具备“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能力”,那么确实变成了内卷的死结,不可能有高于欧美的毛利。但是,假设某家国产芯片公司确实有其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是否可以达到高毛利呢?

  如果这个领域的对手,砸下无数金钱,一年两年五年十年都无法攻破你的技术壁垒,或者说他们花了巨大的代价跟上了你,但这时你已经又跑到前面去了,那在这个游戏里你还是赢家。

  即使你认为自己的企业创新有限,真的只是高端制造业,企业存在的现实说明必然你还是掌握了某些独特的资源,包括并不限于资金门槛、客户订单、供应链优势或政府人脉。

  保护技术秘密,拖慢对手的脚步,是非常重要的。芯片设计企业如果无法保证自身的技术成本优势,将直接影响自身的收益能力。

  技术壁垒也并非大公司独有,小公司也各有各的生存模式,一门手艺就可以带来差异化,专业化就可以带来超额溢价,有一定的口碑和品牌护城河,本质上是一种“专精特新”的产品模式。小公司也是有秘密的,生存的看家本领,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我们很多企业,嘴上说的是要保护技术秘密,但实际上投入和重视程度不够,是非常可惜的,其实能把主要对手拖住两年时间,我们的毛利率就能提高10-20%,这是很合算的投资。

  “反向工程”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逆向推导出产品的工作原理,从而研发出该产品的过程。对于布图设计的反向工程的态度,不仅我国如此,目前大多数国家均认为是合法的。包括中国、美国在内的各国法律均规定,反向工程属于商业秘密的合法来源。

  不过随着芯片制程不断缩小、设计复杂度不断提高,反向工程的难度与成本越来越大,芯片电路布图设计被顺利抄袭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半导体产业,围绕着核心的、无法反向工程而被轻易发现的设计工艺、制备工艺,往往采用商业秘密进行保护,而将容易复制、技术门槛低、容易被反向工程发现的技术方案应当通过专利筑起更高保护壁垒。

  台积电每年研发经费有800亿,90%以上是通过商业秘密进行保护的,只有10%通过专利保护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制造行业大量是核心技术的东西,没办法通过专利型进行保护,商业秘密是最主要的保护方式。

  IC设计企业主要的创新是:算法以及芯片里的电路,这就决定了IC技术还有创新成果侵权可视度非常低,有一些技术,申请专利公开了,反而给予同行技术启发,但是维权却很困难,维权成本很高,所以不是所有的技术方案都适合用专利去保护的。

  办公电脑尤其是研发部门的设备,尽量要限制网络和USB,比如对于外发邮件、上传网盘,传输文件要进行限制,电脑应该严格禁止U盘或移动硬盘,尽量避免使用社交软件,还有对电脑截屏的控制(背景水印)。

  网络最好用VPN,每个部门之间最好有隔离防火墙。研发部门只允许使用公司电脑,办公室监控最好要有。

  我就听说有一家公司的研发通过手机拍照把核心代码拷贝带走,造成了巨大损失。

  商业秘密接触更多的人是公司员工,因此有统计,50%以上的员工跳槽之后带走公司资料,80%的企业喜欢直接挖人或挖团队,80%以上的商业秘密案都是内部员工引起的,90%以上商业秘密案是跟人才跳槽有关的,所以我们招聘人员的时候还是要充分重视这个事情。

  绝对不要搞跨部门团建,跨部门员工之间最好是不认识,采用花名或者英文名也是个办法,公司也不要给认识的机会,很多公司失败是被销售带着技术组队融资跑路。

  招聘要谨慎,辞退更要谨慎,警惕带着“秘密”来的团队或员工,秘密可以带来,也可以带走,还有可能是卧底。

  核心供应链的负责人,最好和管理层重合或者单线管理,分别对接比如晶圆代工厂、封测厂、IP提供方等,公司设置官方口径,可以对外披露哪些信息,相关文件设置密级和相关人员权限。

  客户信息也是一样,总之要在公司培养出自觉保护秘密的企业文化来,如果发现漏洞要及时补救,安全措施也要不断迭代。

  销售数据、代理商信息和大客户信息限定在相关部门内,业务人员只需知道自己经手的信息。

  公司产品发布和各个阶段的信息,要严格对外保密,尤其是产品定义、代工工艺细节等。对外参加研讨会和展会,对于哪怕是CEO的公开PPT内容要有合规部门审查。

  以上措施,都是建立在公司真的具备创新研发突破的前提下,这种时候,就需要尽可能地拖慢竞争对手获取我公司信息的速度,以及技术扩散的速度,为公司争取最多的领先时间。建立信息壁垒是可以对冲恶性内卷竞争的唯一法宝。

  哪怕某个秘密在我们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也许对于对手来说就是如获至宝的。真正的高科技创新企业,能让同行们都气急败坏,却又无可奈何。华为海思已经是国内顶级的芯片设计企业,吃一堑长一智,今后一定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