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3日,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海南改革开放的奋进号角吹响了。
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刚需”,也是畅通国际贸易的“标配”。法院究竟如何更有力地服务自贸港建设?2020年12月3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揭牌运行,成为全国第四家知识产权法院。2021年1月1日正式收案。
2021年3月24日,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举行首批法官宣誓仪式 供图 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
三年栉风沐雨,三年春华秋实。聚焦司法体制改革、服务重点产业和园区创新发展、建设清廉法院建设……海南自贸港知产法院锚定海南“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主动对标、先行先试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为海南自由贸易港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2023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授予海南自贸港知产法院一个业务部门“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3名个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从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到海南自贸港知产法院正式揭牌设立,仅用了半年时间。“这离不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海南省委的高度重视,也离不开中央和海南省有关单位的鼎力支持,以及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全力推进,充分体现了各有关单位齐心协力落实习关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重要指示,持续推动早期政策落地的坚定决心和行动自觉。”海南自贸港知产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种业创新是海南打造“南繁硅谷”的核心竞争力。海南自贸港知产法院揭牌办公后公开开庭审理的第一号案件便是一起植物新品种权侵权纠纷案。
“现在开庭!”2021年4月26日16时,随着一声清脆的法槌声,原告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诉被告张某植物新品种权侵权纠纷一案,在海南自贸港知产法院公开开庭审理。社会各界关注到,庭审增设技术调查官席位,辅助法官查明技术事实。该案入选2021年中国法院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
“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需要知识产权司法的有力保障。”审判第一庭法官罗静怡曾参与审理了“都蜜5号”甜瓜植物新品种临时保护期使用费案。该案判决生效后,促成多宗关联案件当事人达成使用费支付协议和品种权许可协议,实现了“审理一案、治理一片”的良好效果。该案件入选2022年中国法院十大知识产权案件。
290多公里外,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昔日的滩涂荒地如今已是一派勃勃生机。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育种基地里,各类试验作物枝繁叶茂、拔节生长。
每月,罗静怡都会从海口乘坐动车前往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为企业送法上门、开展司法服务。这已成为海南自贸港知产法院法官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科技工作从科技创新、产业孵化到产业应用,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便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执行主任陈凡看来,海南自贸港知产法院立足海南实际,坚持能动司法,围绕种业安全、科技创新、地理标志等重点领域,特别是通过设立崖州湾科技城知识产权特区审判庭和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种质资源研究(海南)基地等措施,着力加强“南繁基地”种质资源保护,充分发挥了对科技攻关和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持、引领作用,有效提高了海南自贸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水平。
目前,海南自贸港知产法院通过崖州湾科技城知识产权特区审判庭和司法保护联系点、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种质资源研究(海南)基地、植物新品种司法保护实践基地,已经建立起集“司法审判、服务保障、种业理论研究、田间实践”职能于一体、多角度全方位的工作机制。
建院以来,海南自贸港知产法院累计受理各类案件1888件,审判执行质效保持良好态势。2023年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1009件,同比增长48.82%,法定审限内结案率为93.65%。
其中,3篇文书入选全国法院技术类知识产权和垄断案件优秀裁判文书。1篇文书、2场庭审获评第五届全国法院“百篇优秀裁判文书”“百场优秀庭审”。
为落实“抓前端、治未病”,海南自贸港知产法院撰写专利案件情况分析报告,总结“数字藏品”案件审判经验,就平台刷单、行政处罚合理性等问题提出司法建议……
调研工作是人民法院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海南自贸港知产法院紧紧抓住调查研究这座“桥梁”,完成《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研究》《海南自由贸易港植物新品种司法保护研究》《关于自贸港地理标志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等重大调研课题,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海南自贸港知产法院是司法改革的“改革试验田”。作为全国唯一具有刑事审判职能和执行职能的知识产权法院,如何促进知识产权执法司法裁判标准统一,如何完善执法司法衔接机制?考验着司法智慧。
海南自贸港知产法院在刑事方面,配合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出台《关于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指定管辖的意见》,建立公检法沟通协调机制,依法严厉打击涉知识产权犯罪;在民事方面,探索符合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审判规律的审理规则和裁判方式,建立知识产权类型化案件快审机制,正确适用惩罚性赔偿;在行政方面,依法监督和支持行政机关行政,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司法,促进知识产权保护民事维权、行政处罚、刑事打击形成整体合力。
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金饭碗”。为此,海南自贸港知产法院在坚持依法公正审理案件的基础上,做深做实“主动服务”——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财产性权益执行方法,顺利执结第一个专利权权属过户案件;在执行立案环节启用“执行案款银行账户确认书”,实现执行案款发放“最多跑一次”,案款发放时间控制在15个工作日内;与知识产权行政主管部门、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仲裁调解机构等联合签署《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框架协议》,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营商环境好不好,经营主体“说了算”。审判实践中,面对经营主体提出的知识产权相关救济请求,海南自贸港知产法院有效运用保全措施,在申请人提供了可合理获得的证据并初步证明其权利正在受到侵害后,不预先听取对方当事人的陈述,即依照有关司法规则快速采取相关保全措施。三年来,该院受理并支持相关保全申请7件。
又一次主动而为,海南自贸港知产法院积极向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有针对性、建设性的立法建议,配合做好《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海南自由贸易港植物新品种保护管理办法》等方面的立法调研,推动将“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对未注册驰名商标实施跨类保护”等国际经贸规则纳入立法内容。
创新的基因已经融入海南自贸港知产法院人的血脉,“创”的劲头一以贯之。该院与有关单位共同申报的“南繁种业知识产权特区”“知识产权‘五合一’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案例,分别入选第十五批、第十六批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集成创新案例;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经验做法入选海南省第二批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参与的“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深化知识产权机制改革,推动种业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案例入选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二批典型案例。
法治同开放相伴而行,对外开放向前推进一步,涉外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2021年5月7日,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消博会”)在海口开幕。在会场入口处,每一位参展商代表均会收到海南自贸港知识产权法院工作人员递上的一份中英文版《消博会知识产权保护温馨提示》。
无论是博鳌亚洲论坛知识产权圆桌会议、中欧知识产权司法论坛、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国际研讨会等国际会议,还是消博会、中国种子大会、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等重大活动,海南自贸港知产法院均派驻专业审判团队,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与服务保障,展示了自贸港保护创新、开放包容的自信与决心。
事实证明,海南营商环境越来越好,法治保障越来越充分,来海南投资的企业会更有信心。目前,越来越多跨国企业开始选择海南法院作为涉外知识产权争端的解决地。三年来,海南自贸港知产法院公正高效审理涉及美国、德国、荷兰、芬兰、澳大利亚、韩国等一批涉外知识产权案件,涉外法治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其中审结的涉“阿玛尼”手表侵害商标权纠纷4案,对被诉跨境电商判赔金额合计300余万元,有力维护了国际品牌的商标权益,体现了平等保护、严格保护的原则。
为回应海南自由贸易港国内外主体多元化解知识产权纠纷的需求,2023年3月31日,海南高院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中心签约。双方就加强知识产权领域替代性争议解决交流与合作达成协议。海南自贸港知产法院率先落实该机制,已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上海中心委托调解案件三批。
知识产权案件审理工作被视为司法实践的“高精尖”领域,案件新类型多、涉及高科技领域多、证据标准要求高。“啃难啃的骨头”,需要精兵强将。海南自贸港知产法院把提升队伍综合素能作为重中之重,聚焦立“根”铸“魂”,构建党建引领知识产权一体化保护“四共一体”“五联五融”新机制,出台廉政风险防控问题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压紧压实廉政风险防控责任。
随着自贸港建设加快推进,涉外案件逐渐增多。海南自贸港知产法院把涉外能力提升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培养熟练应用外语、精通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具有国际视野的涉外法治综合人才,通过举办知识产权法治建设研讨会、双语法律沙龙、外事政策和涉外礼仪专题讲座,开展RCEP、CPTPP等贸易协定的专题学习研讨,加强国际化能力建设;同时,围绕“大科学”“医药保护”“数字经济与知识产权”“外事政策和涉外礼仪”等主题举办各类培训班,提高法院干警的国际化素养。
政治坚定、业务能力强、纪律作风硬……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法院铁军正在加速形成,充分展现了海南自贸港知产法院的国际新形象。
举目已是千山绿,宜趁东风扬帆起。目前,海南全岛封关运作准备工作已经全面铺开。海南自贸港知产法院又一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该院将矢志坚持改革创新,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