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知识产权保护是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方面。市中院民三庭(知识产权审判庭)通过精准帮、有效解、协同促三项举措,为企业提供精准有效的司法服务,激发创新主体创新能力及信心,以高质量司法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以能动司法赋能营商环境优化。2023年11月,常州中院知识产权审判庭被最高院授予“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一是因地制宜“精准帮”,全覆盖式服务产业发展。针对常州本地灯具、地板、汽配等领域诉讼多发问题,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针对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特别是拟上市和上市后备企业,重点对专利发展布局、诉讼应对等问题提供可行性建议。针对老字号、非遗产业,开展“传统文化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调研”,增强“常州三宝”等非遗知识产权风险防范与权益保护能力。
二是因案制宜“有效解”,全链条式化解矛盾纠纷。抓前端,治未病。开展“知产法官进百企”活动,先后调研走访亿晶光电、贝特瑞、梅特勒托利多等专精特新企业20余家。连续三年为商务部“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培训班授课,与多部门签署《海外知识产权护航备忘录》,助力打造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重调解,化矛盾。健全“行政调解+司法确认”机制,建立诉前、诉中、诉后全链条矛盾纠纷化解体系。严保护,广宣传。连续十二年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和典型案例,发放《企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实用手册》500余册,深入扩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影响力。
三是因企制宜“协同促”,全方位式助力营商环境。延伸审判触角,在科教城揭牌成立“启明星法官工作室”,在中以创新园揭牌成立巡回审判点。签署《苏锡常通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协作框架协议》,推动长三角地区率先建成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组织业务培训5次,开展知识产权授课19次,听课人员逾千人次,有效推动创新环境优化。
一是企业维权成本进一步降低。首创知识产权纠纷调裁审集约式处理合作机制,有效缩短纠纷处理时间,降低纠纷处理成本,有效缩短知识产权民事案件平均审理天数。委托调解案件成功分流率35.82%,最快11天调解成功。
二是市场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组织培训、开展宣讲、发布案例,帮助市场参与者清晰了解技术创新方向和潜在价值,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打造知识产权诉讼优选地,知识产权民事案件一审上诉率同比下降32.08%,审结了确认常州梳篦厂使用“宫梳名篦”行为不侵权案、纪某恶意提起知识产权诉讼损害责任纠纷案等一批在业内有影响的案件,“华为”“小米”“沃尔沃”“福特”等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权利人主动选择到常州法院起诉维权。
三是市场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与公安、检察院、市监局联合建立“商业秘密保护联盟”,审结一起判处实刑的“零口供”商业秘密刑事案件。对创新产业知识产权成果严格保护,对恶意侵权行为严厉打击,充分激发企业创新热情。2023年,有2件民事案件在判决中适用惩罚性赔偿或者考虑了惩罚性赔偿因素;最高判赔额达1252万元。